时间: 2025-05-02 17:2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20:25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字面意思是即使是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忠诚守信的人。这句话强调了忠诚和信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无论地方大小,这种美德都是存在的。
在文学中,这句话常被用来强调道德品质的普遍性,即使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也能找到高尚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句话来鼓励他人相信人性的善良。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管理学,这句话可能被用来讨论诚信和忠诚的价值。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忠诚”更侧重于对某人或某事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而“诚实”则侧重于言行一致,不欺骗。
这句话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品质的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了表达忠诚和信义的典型例子。
在**文化中,忠诚和信义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这句话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这些品质的重视,并在社会中形成了对这些美德的普遍期待。
这句话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诚实可靠的人和值得信赖的关系。它鼓励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和维护诚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小商贩,他虽然生意不大,但始终坚持诚信经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真正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十室之邑,忠信如星,照亮夜空,指引前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夜空中星星点点,象征着忠诚和信义的光芒。音乐上,可以选择温馨和谐的旋律,传达出信任和安全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n in the smallest village, there are honest people”,强调的也是即使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也能找到诚实的人。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句话不仅是对忠诚和信义的赞美,也是对人性善良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重视和培养这些美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坚持诚信。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室】
(会意。从宀从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义:内室)。
同本义 。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引证】
《说文》。段注:“古者前堂后室。释名曰:“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室,实也。 、 《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者宫室贵贱同称。 、 《说文系传》-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 、 《礼记·曲礼上》疏-若通而言之,则宫室通名,故《尔雅》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别而言之,论其四面穹隆则曰宫,因其贮物充实则曰室。” 、 《礼记·问丧》-入室又弗见也。
【组词】
室间、 室庑、 室温、 室隅、 登堂入室;室匣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邑】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邑,国也。 、 《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组词】
敝邑
5.
【必】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标杆;标准。
【引证】
《说文》-必,分极也。
6. 【有】
7.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8.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1. 【忠信】 忠诚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