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1:26
扭捏作态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故意做出不自然的姿态或表情,以吸引注意或掩饰真实情感。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故意装模作样,表现出不真实或不自然的行为,通常带有贬义。
扭捏作态 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构成的“扭捏”和“作态”都是汉语中常见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不自然或虚伪的行为。
在**文化中,真诚和自然是受到推崇的品质。因此,扭捏作态往往被视为负面行为,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悖。
扭捏作态 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如厌恶或不信任。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虚伪、不真诚和不可靠。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在社交场合中扭捏作态,试图给人留下好印象,但这种行为往往适得其反,让人感到不舒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她扭捏作态,如花间蝶舞, 虚伪的笑容,掩不住内心的空洞。”
扭捏作态 可能让人联想到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以及不自然的语调和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utting on airs" 或 "acting pretentiously",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指代不自然或虚伪的行为。
扭捏作态 是一个有力的词汇,用于描述不真诚和不自然的行为。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对虚伪行为的批评,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更多的表达方式。
我不喜欢你~。
1.
【扭】
(形声。从手,丑声。本义:用手拧)。
揪住。
【引证】
《官场现形记》-大众见他二人扭在一起。
【组词】
扭殴、 扭拽、 扭拽、 扭搜
2.
【捏】
(形声。从手,从土,曰声。本义:用手指将软的东西捻成一定形状)。
同本义。
【引证】
《红楼梦》-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
【组词】
捏泥人儿;捏怪、 捏素、 捏塑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