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5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57:00
词汇“[夭瘥]”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夭瘥”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夭瘥”的字面意思是早逝、夭折。其中,“夭”指的是未成年而死,“瘥”则是指疾病痊愈,但在“夭瘥”这个词中,“瘥”的意义已经转变,指的是因病而早逝。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经》、《左传》等,可以看到“夭瘥”的使用,用以表达对年轻生命过早消逝的哀悼和惋惜。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见,通常被“夭折”、“早逝”等词汇替代。
“夭瘥”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古代文献中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其意义和用法逐渐被其他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社会,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儿童的夭折率较高,因此“夭瘥”一词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和对年轻生命的珍视。
“夭瘥”一词带有一种哀伤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逝去年轻生命的同情和哀悼。
由于“夭瘥”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学习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情感和背景。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尝试使用“夭瘥”来营造一种古典和哀伤的氛围,例如: “在那古老的庭院中,花儿依旧盛开,却再也见不到那夭瘥的少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庭院中花开花落的画面,配以哀伤的古琴音乐,以此来强化“夭瘥”一词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可以用“premature death”或“child mortality”来对应“夭瘥”的概念,但这些词汇缺乏“夭瘥”所特有的古典和文化韵味。
通过对“夭瘥”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和情感色彩。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语言知识,增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1.
【夭】
(象形。小篆字形,象头部屈曲的样子。本义:屈,摧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夭,屈也。 、 《论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
【组词】
夭英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引证】
《释名》-少壮而死曰夭。 、 《礼记·王制》-不殀夭。 、 《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夭其稚枝。 、
【组词】
夭札、 夭死、 夭厉
2.
【瘥】
病;疫病。
【引证】
《说文》-瘥,病也。 、 《国语·周语》。注:“病也。”-无天昏札瘥之忧。 、 《诗·小雅·节南山》-天方荐瘥。 、 《左传·昭公十九年》。贾注:“小疫曰瘥。”-札瘥夭昏。
【组词】
瘥札、 瘥瘼、 瘥疠、 瘥昏
喻指缺点。
【引证】
明·宋濂《潜溪录》-气高或怒张,微疵玉之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