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0:08
“丧生”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失去生命,即死亡。它通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因事故、疾病、灾难等原因而死亡的情况。
同义词中,“死亡”较为中性,“去世”和“逝世”带有一定的尊重和哀悼意味,“身故”较为书面和正式,“夭折”特指未成年人的死亡。
“丧生”一词的“丧”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失去、丧失,“生”字则指生命。两者结合,形成了描述生命丧失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丧生”常用于描述因战争、疾病等导致的死亡。
在**文化中,死亡是一个敏感且需要谨慎处理的话题。“丧生”一词的使用往往伴随着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的尊重。在社会新闻报道中,使用“丧生”而非更直接的“死”可以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
“丧生”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悲伤和沉重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以及失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亲友因疾病或意外丧生的情况,这种经历会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无常。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丧生”来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哀思:
在那无情的战火中, 无数英魂丧生。 他们的血染红了大地, 却换不来和平的黎明。
视觉上,“丧生”可能让人联想到葬礼、墓地或哀悼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哀乐、哭泣声或沉重的沉默。
在英语中,“丧生”可以对应为“perish”或“lose one's life”。不同文化中对死亡的描述和态度各异,但“丧生”作为一种描述死亡的词汇,在不同语言中都有其对应的表达。
“丧生”是一个描述生命终结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丧生”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悼。通过深入学这一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