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1:53: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1:53:55
理曹掾(lǐ cáo yuàn)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职。字面意思可以分解为:
基本含义是指在古代官署中担任辅助管理职务的官员。
理曹掾一词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中,特别是在描述汉代及以前的官制时。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营造历史氛围或描绘古代官场的场景。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已经很少使用,除非是在历史学或古代官制研究中。
同义词:
反义词:
理曹掾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官制中设有各种曹,如户曹、兵曹等,每个曹都有负责管理文书和辅助主官的掾。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制和官职名称发生了变化,这个词逐渐淡出日常使用,但在历史研究和文献中仍可见其踪迹。
在古代**,官制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曹掾作为官署中的辅助官员,其职责是协助主官处理日常政务和文书工作。这一职位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分工和协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书工作和行政管理的高度重视。
理曹掾一词给人以古朴、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官场的严谨和秩序。它可能唤起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也可能让人思考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的演变和发展。
在现代生活中,理曹掾一词很少直接应用,但在学*历史或参与历史剧的创作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来增强作品的历史真实感。
在历史小说中,可以这样描述:“他身着官服,手持文书,步履匆匆地走进官署,作为理曹掾,他的一天充满了对细节的严谨和对政务的执着。”
结合古代官署的图片,可以看到官员们忙碌的身影和堆积如山的文书,营造出一种繁忙而有序的氛围。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官署中官员们讨论政务的声音,以及文书翻动的沙沙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职可能被称为“秘书”、“助理”或“文官”,但这些词汇缺乏理曹掾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理曹掾一词虽然在现代语言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了解这个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官制,还能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曹】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曹,今俗所谓原告被告也。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
【引证】
《资治通鉴》-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组词】
曹干、 曹掾、 曹务、 法曹
3.
【掾】
(形声。从手,彖(tuàn)声。本义:古代副官、佐吏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为沛主吏掾。 、 《汉书·翟方进传》-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
【组词】
掾史、 掾佐、 掾属、 掾吏
佐助。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掾,本训当为佐助之谊,故从手。”-掾,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