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5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57:30
“倒持干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倒拿着武器,比喻做事方法不当,或者形容人做事颠倒、反常。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行为不合理、违背常理的人或事。
在文学作品中,“倒持干戈”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愚蠢或荒谬行为,增加故事的讽刺效果。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错误决策或不合理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策略讨论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战术上的错误。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行为或决策的合理性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倒持干戈”在表达不合理或错误行为上有相似之处。
“倒持干戈”源自古代战争中的实际行为,即错误地使用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比喻任何不合理或错误的行为。
在中国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教育人们要合理行事,避免做出愚蠢或荒谬的决定。它反映了中国人重视逻辑和合理性的文化特点。
这个成语给人以负面情感,如困惑、失望或愤怒,因为它揭示了不合理和错误的行为。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无能的管理者或错误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批评一个朋友在处理个人事务时的不合理方法,帮助他意识到并改正错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错误的道路上,他倒持干戈,迷失了方向。”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错误地使用武器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旁观者的嘲笑声或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ooting oneself in the foot”,意指自找麻烦或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
“倒持干戈”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工具,用于指出不合理和错误的行为。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深度。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
3.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