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0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07:40
刚直:形容词,指人的性格或行为正直不阿,坚定不移,不屈不挠,不随波逐流。字面意思为“刚强而正直”。
刚直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刚”和“直”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刚强”和“正直”。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常被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刚直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君子”应具备刚直不阿的品质。在社会背景中,刚直的人往往被尊敬,因为他们代表了正义和原则。
刚直一词给人以坚定、可靠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守原则的人。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被高度评价。
在个人经历中,刚直可能体现在面对不公时的坚持,或是对原则的忠诚。例如,在职场中,坚持公正和诚信可能需要刚直的性格。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刚直如松,立于风雪之中,不屈不挠,守我初心。”
刚直可能联想到坚硬的石头或挺拔的松树,视觉上给人以坚定不移的感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坚定有力的脚步声或铿锵有力的演讲。
在英语中,刚直可以对应为“upright”或“incorruptible”,虽然这些词汇在细微含义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正直和不屈的品质。
刚直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社会对正义和原则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1.
【刚】
(形声。从刀,冈声。本义:坚硬)。
同本义。
【引证】
《增韵》-刚,坚也。 、 《说文》-刚,彊断也。 、 《荀子·臣道》-挢然刚折。 、 《左传·昭公六年》-断之以刚。 、 《诗经·烝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组词】
刚巨、 刚条、 刚木、 刚土
2.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