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0:40
“予取予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我给予的,我也要取回”,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给予别人东西或帮助时,也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补偿。这个成语强调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即在给予的同时也期待对方的回馈。
在不同的语境中,“予取予求”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予取予求”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互惠思想。在古代社会,人们强调礼尚往来,即在给予的同时也期待对方的回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但其核心含义始终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予取予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即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互惠。这种思想在社会关系和商业交易中都有所体现,强调了公平和正义。
这个成语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现实和理性的感觉,因为它强调了互惠和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被视为一种精明的策略,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被视为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在帮助他人时也期待回报的情况。例如,一个朋友在借钱给别人时,明确表示希望对方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这体现了“予取予求”的原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爱的花园里,予取予求,
每一朵花的绽放,都期待着回报。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天平或秤,象征着平衡和公正。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商业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quid pro quo”,意为“以物易物”或“互惠互利”。这个短语在英语文化中也强调了互惠和平衡的概念。
“予取予求”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也反映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期望和需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唯我知女(汝),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久之而增华加厉,铺张藻饰,~,无复体要。
1.
【予】
(指事。象两手相与之形。本义:授予;给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谓手拔。 、 《广雅》-予,与也。 、 《淮南子·本经》-予之与夺也。 、 《诗·小雅·干旄》-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 《荀子》-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组词】
予宁、 予齿去角、 予赐、 予归、 予夺生杀、 予决
2.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3.
【予】
(指事。象两手相与之形。本义:授予;给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谓手拔。 、 《广雅》-予,与也。 、 《淮南子·本经》-予之与夺也。 、 《诗·小雅·干旄》-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 《荀子》-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组词】
予宁、 予齿去角、 予赐、 予归、 予夺生杀、 予决
4.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