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3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30:39
“七祀”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和礼仪制度。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帝王在宗庙中祭祀的七种神祇,包括司命、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这些祭祀活动旨在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安宁、人民幸福。
在文学作品中,“七祀”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仪式和皇家的庄严场面,增强历史感和文化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学和古代文化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七祀”一词源自《周礼》,是古代**周朝的礼仪制度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古代社会,七祀是皇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这种祭祀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礼仪规范。
提到“七祀”,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严仪式、神秘的**氛围和皇家的权威。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深邃感。
在学*和研究古代文化时,我曾深入了解过“七祀”的相关内容,这让我对古代的**和礼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七祀”:
在古老的宫殿中,七祀的钟声响起,
帝王身着华服,向神灵祈愿。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七祀的仪式,传承千年。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宫殿中,帝王和群臣正在进行七祀仪式,钟声和鼓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活动也有存在,例如古埃及的法老祭祀、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祭祀等,但具体的祭祀对象和仪式细节各有不同。
“七祀”作为一个历史和文化术语,不仅让我对古代的和礼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祀】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祀,祭无已也。 、 、 、 《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五祀。 、 《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以雷鼓鼓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