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5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55:16
公葬: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组织的,为公众人物或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士举行的葬礼。这种葬礼通常具有官方性质,旨在表彰逝者的贡献,并给予其相应的荣誉。
公葬一词由“公”和“葬”两个字组成。“公”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公共、官方等;“葬”字则指埋葬、安葬。随着时间的推移,公葬逐渐被用来特指官方组织的葬礼。
在许多文化中,公葬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尤其是在政治和历史人物的逝世时。它不仅是对个人的纪念,也是对社会价值观和历史记忆的传承。
公葬往往让人联想到庄重、肃穆的氛围,以及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生命、荣誉和牺牲的深层次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公葬通常是新闻报道的一部分,个人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这些仪式,感受其庄严和意义。
在诗歌中,公葬可以被用来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或英雄的逝去:
星辰陨落,夜空悲鸣, 公葬之地,英雄长眠。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 英魂不朽,永载史册。
公葬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的画面、哀乐和肃穆的人群,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庄重和哀伤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公葬的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国葬通常包括军事仪式和全国哀悼日;而在东方文化中,公葬可能更加注重家族和社区的参与。
公葬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精确性和丰富性,也体现了社会对重要人物的尊重和纪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公葬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葬】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葬,臧也。 、 《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 、 《荀子·礼论》-故葬埋敬藏其形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赐钱二百万以葬。 、 晋·干宝《搜神记》-分其汤肉葬之。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以衣冠葬之。
【组词】
葬堂、 葬式、 葬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