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6:40
“歧黄”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从字面上看,“歧”通常指分歧、不同的方向,而“黄”可以指颜色黄色,也可以指黄帝,即**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因此,“歧黄”字面意思可能是指不同的黄色或者与黄帝有关的分歧。
由于“歧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用来象征某种分裂或矛盾的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几乎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中医学,可能会用“歧黄”来指代中医学的两个源头——《黄帝内经》和《难经》,但这种情况也非常罕见。
由于“歧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可能较为牵强:
同义词:分歧、差异、矛盾 反义词:一致、统一、和谐
“歧黄”这个词汇的词源不明确,它可能是一个组合词,由“歧”和“黄”两个字组合而成,但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在**文化中,“黄帝”是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因此在某些语境下,“歧黄”可能与黄帝的传说或历史有关,象征着某种历史的分歧或矛盾。
由于“歧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不太可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如果非要联想,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分裂或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遇到“歧黄”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存在于特定的文学或学术语境中。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歧黄”用作象征,代表某种内在的冲突或外在的分歧,例如:
由于“歧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不太可能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如果非要联想,可能会想到黄色的分岔路标志。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与“歧黄”直接对应的词汇,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
“歧黄”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它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1.
【歧】
(同“跂”。形声。从止,支声。或作“岐”。本义:多余的脚趾)。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歧。 、 张衡《思玄赋》-歧趾而胪情。
2.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