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6:25
“手眼”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不是一个单独的词汇,而是作为一个组合词出现,用来形容某人在操作或观察某物时的协调能力。字面意思是指手和眼的配合,基本含义是指在执行任务时手部动作和视觉观察的同步性和精确性。
在不同的语境下,“手眼”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手眼”作为一个组合词,其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对人类基本动作和感知的描述。在语言的发展中,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更高级的技能和能力,特别是在需要精细操作的领域。
在东亚文化中,手眼协调能力被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传统艺术和工艺中。例如,日本的茶道和**的书法都强调手眼的高度协调。
“手眼”这个词汇给人以精确、高效和专业的印象。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能够精确控制自己动作的人,如**员、艺术家和工匠。
在日常生活中,手眼协调能力对于驾驶、烹饪、甚至是日常家务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切菜时,手眼协调可以帮助我们更安全、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手眼如风,绘出世间万象。”
视觉上,“手眼”让人联想到精细的手工艺术品或**员的优雅动作。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钢琴家的指尖在键盘上跳跃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nd-eye coordination”,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这个概念都是用来描述视觉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手眼”这个词汇虽然简单,但在描述人的技能和能力时非常实用。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精确性,也反映了人类对精细操作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思。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眼】
(形声。从目,艮(gèn)声。本义:眼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眼,目也。 、 《释名》-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 《易·说卦》-巽为多白眼。 、 《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