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3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37:18
榆火(yú huǒ)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用榆树木材燃烧的火。在**传统文化中,榆火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常与清明节联系在一起。据传,古代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用榆树木材生火,以纪念祖先和扫墓。
榆火一词源于古代的*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字面意义逐渐淡化,更多地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象征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榆火的使用频率降低,但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仍被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等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榆火作为这一俗的一部分,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象征着对祖先的记忆和尊重。
榆火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哀思和怀旧。它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循环,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眼前人,不忘过去。
在个人生活中,榆火可能不常被提及,但在参与清明节的相关活动时,这一词汇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中,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榆火:
春风又绿江南岸,
榆火新烟起清明。
细雨蒙蒙湿古道,
行人匆匆忆故情。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节日和*俗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和符号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如西方的万圣节(Halloween)和亡灵节(Day of the Dead)。
榆火作为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的语境和节日中,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符号。通过学*和理解榆火,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在创作和表达中赋予它新的生命。
1.
【榆】
榆树。
【引证】
《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榆,白枌。 、 《礼记·内则》-堇萱枌榆。 、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