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31: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1:35
南腔北调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南方的腔调和北方的调子。基本含义是指不同地区的人说话的口音和语调各不相同,常用来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杂有各地的腔调。
在文学作品中,南腔北调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口音特征,增加角色的地域特色。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时带有多种口音,或者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在专业领域,如语言学或社会学,这个词组可能用来讨论方言和口音的多样性及其社会影响。
同义词:五方杂处、方言杂陈 反义词:字正腔圆、标准口音
南腔北调 这个成语源自对地域文化差异的观察,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多样性或混合性,不仅仅是语言上的。
在,由于地域广阔,各地方言和口音差异显著,南腔北调** 反映了这种文化多样性。在社会交流中,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口音和方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这个词组可能让人联想到多元和包容,也可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混杂和不纯。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对文化多样性的赞赏,也可能引起对统一标准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来自不同地区的朋友,他们的口音各异,有时会用南腔北调来形容他们的说话方式,这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南腔北调的旋律中, 每一种声音都是独特的风景。”
想象一幅画面,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说话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多彩的声音画卷。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mix of accents”,用来描述说话时混合了多种口音的情况。
南腔北调 这个词组不仅描述了语言的多样性,也反映了文化的丰富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这个说话~的人,不适合当解说员。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腔】
(会意兼形声。从月(肉),从空,空亦声。本义:人和动物体内的空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腔,内空也。从肉,从空,空亦声。
【组词】
腔子、 口腔;胸腔;生殖腔;胚盘下腔;胸膜腔;心腔;肾球囊腔;颅腔;腹腔;肠腔;子宫腔;髓腔
3.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4.
【调】
清晨,早晨 同: 朝
【引证】
《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组词】
调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