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3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30:33
公廨(gōng xi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官府的办公场所,特别是指地方官府的衙门。在古代**,公廨是地方官员处理政务、审理案件、接待民众的地方。
公廨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府制度的确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廨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始终与官府的办公场所相关。
在古代**,公廨不仅是政务处理的中心,也是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象征。公廨的存在和运作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法律体系。
公廨一词往往给人以庄重、严肃的印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府的权威和法律的严肃性。在现代语境中,公廨可能唤起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怀旧情感。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曾阅读过关于公廨的文献,了解到它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了解加深了我对古代官府制度和司法实践的认识。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府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公廨:
公廨门前石狮威,
官吏审理案情微。
百姓心中有杆秤,
法律公正不容违。
公廨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古代官府的建筑风格、门前的石狮、官员的服饰等。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官员的宣判声、百姓的议论声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指政府机构或法院的办公场所,如英文中的“courthouse”或“government office”。
公廨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公廨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官府制度和司法实践,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廨】
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使用于汉代,常称郡廨、公廨)。
【引证】
《论衡·感虚》-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也。 、 《晋书·徐宁传》-上岸见一室宇,有似廨署。
【组词】
廨田、 廨宇、 廨舍、 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