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3:34
公开审判是指法庭审理案件时,允许公众、媒体和其他非涉案人员旁听的司法程序。这种做法旨在确保司法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并防止司法腐败。
公开审判的概念源自于对司法透明度的追求。在古代,审判往往是不公开的,但随着法治理念的发展,公开审判逐渐成为现代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许多文化中,公开审判被视为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对司法公正的追求。在一些国家,公开审判还被视为民主制度的体现。
公开审判往往让人联想到正义、透明和公众参与。它激发了对法治社会的信任和对不公的警惕。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旁听公开审判的机会,这种经历能够加深对法律程序和司法公正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公开审判比喻为“正义的舞台”,在其中,真相和谎言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公开审判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庄严场景,法官的锤声,以及旁听席上人们的窃窃私语。
在不同文化中,公开审判的具体实践和公众对其的认知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国家,媒体对公开审判的报道可能更加自由,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受到更多限制。
公开审判是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司法的透明度,也是公众参与和监督司法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司法体系的功能和价值。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开】
(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開,张也。 、 《老子》十章-天门开阖。 、 《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 《易·系辞上》-开物成务。 、 《乐府诗集·木兰诗》-开我东阁门。 、 《资治通鉴·唐记》-遂开门纳众。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 、 《广东军务记》-午后又开西门归德门。
【组词】
开城、 开门钱
3.
【审】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同本义。
【引证】
《荀子·非相》-审,谓详观其道也。 、 《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审,则为福矣。 、 《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组词】
审时、 审物、 审形、 审决、 审机而行、 审别、 审势
4.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