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2:12
懦怯(nuò qiè)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思是指性格软弱、缺乏勇气,容易害怕或退缩。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或危险时表现出胆小、畏缩的心理状态。
懦怯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懦”和“怯”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被视为美德,而懦怯则常常被视为负面品质。在现代社会,鼓励人们克服懦怯,培养勇气和自信。
懦怯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无力、逃避和失败。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于勇敢和坚持的渴望,以及对于改变和成长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懦怯可能体现在面对公众演讲时的紧张,或是面对重要决策时的犹豫不决。通过克服这些懦怯,个人可以获得成长和自信。
在诗歌中,懦怯可以被用来对比勇敢,增强诗意的张力:
懦怯的心在阴影中颤抖, 勇敢的灵魂在阳光下翱翔。
懦怯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压抑的画面,或是缓慢、低沉的音乐,反映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在英语中,懦怯可以对应为“cowardly”或“timid”,在不同文化中,对于勇敢和懦怯的价值观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懦怯是一个描述人性弱点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分析懦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也能促进个人对于勇气和自信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懦怯及其相关词汇,可以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懦】
(形声。从心,需声。本义:胆小,含有软弱之意;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懦,驽弱者也。 、 《国语·晋语》-少懦于诸侯。 、 《战国策·齐策》-而性懦愚,沉于国家大事,开罪于先生。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三国演义》-众皆笑其懦,不青坚守。 、 唐·韩愈《原毁》-懦者必怒。
2.
【怯】
(形声。从心,去声。《说文》:本从犬。本义:胆小,畏缩)。
同本义 怯,多畏也。从犬,去声。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引证】
《贾子道术》-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 、 《孙子·军事》-怯者不得独退。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组词】
怯怯乔乔、 怯壳儿、 怯症、 胆怯、 羞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