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0:0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0:09:20
吏役: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吏”指的是古代的官员或公务员,“役”则指的是服役或工作。因此,“吏役”字面意思是指官员的工作或职责,也可以泛指官府中的工作人员或差役。
在古代文学中,“吏役”常用来描述官府中的低级官员或差役,他们的工作涉及执行上级命令、维持社会秩序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文献或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法律学)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差役、官吏、公务员 反义词:平民、百姓(在职责和身份上相对)
“吏役”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指代官府中的工作人员——基本保持不变。
在**古代社会,吏役是连接官方与民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生活。因此,吏役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复杂多面的,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
对于这个词,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官府的严肃和权威,以及吏役们在执行任务时的艰辛和不易。这种联想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古代社会结构的思考。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曾研究过古代**的法律制度,吏役在这个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公正性直接影响到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的公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府的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吏役”:
晨曦初照,吏役匆匆,
文书传递,案卷重重。
官府内外,秩序井然,
吏役之责,不容有偏。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官府的大门缓缓打开,吏役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手持文书,忙碌地进出。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古代乐器的声音,如古筝或笛子,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clerk”或“bureaucrat”,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文书工作和行政管理,而不像“吏役”那样强调执行和服役的性质。
通过对“吏役”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个词不仅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是理解历史文化的关键。在未来的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这个词的使用和含义,以准确传达古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