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5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54:04
词汇“[吏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其不常见,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吏势”可以理解为官员的权势或影响力。其中,“吏”指的是官员或公务员,“势”则指权势、势力或影响力。
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吏势”可能用来描述官员的权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政治、法律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可能出现在历史研究、法律文献或特定社会科学领域的讨论中。
“吏”字在古代汉语中指官员,而“势”字自古以来就有权势、力量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吏势”这个词可能在现代汉语中逐渐被更具体的词汇所替代,如“官员的权力”或“政府的影响力”。
在**古代社会,官员的权力和影响力(吏势)对社会秩序和法律执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权力的集中可能导致腐败和不公,因此在历史文献中,“吏势”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
提到“吏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权力滥用、腐败和社会不公。这个词可能引发对权力监督和法治的思考。
由于“吏势”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词汇,个人生活中可能较少直接使用。然而,在讨论历史、政治或法律话题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问题。
在创作中,可以将“吏势”融入到一个关于古代官员权力斗争的故事中,展示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影响。
结合古代官员的形象和权力象征的物品(如官印、官服),可以创造出与“吏势”相关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古代官员宣读法令的声音,或是权力斗争中的紧张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吏势”的词汇,但类似的主题如“官僚权力”或“政府影响力”在不同文化中都有讨论。
“吏势”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权力的认识和评价。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和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但了解其含义和背景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