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48: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8:48
吏书: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吏书”通常指的是官员或政府工作人员的文书工作,包括记录、撰写官方文件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吏书”可能出现在描述官员日常工作的场景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献学中,可能会提及。
同义词:文书、公文、官方文件 反义词:私人信件、非正式记录
“吏书”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吏”指官员,“书”指书写或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文书”、“公文”等词汇。
在古代**,吏书是政府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僚体系和文书文化。吏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体现了古代政府对行政效率和法律规范的重视。
提到“吏书”,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官员的严肃形象和繁复的文书工作,给人一种正式、庄重的感觉。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不再使用“吏书”这个词汇,但在处理正式文件或公文时,仍能感受到类似的工作要求和氛围。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员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吏书”来描绘他们的日常工作:
晨曦初照,吏书堆案,
笔墨间,岁月流转。
官员眉头紧锁,
字字句句,皆关国运。
结合古代官员处理吏书的场景,可以想象到古朴的书房,书桌上堆满文件,官员手持毛笔,认真书写的画面。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fficial documents”或“government papers”,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官方文书的共同重视。
“吏书”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和文书文化的重要方面。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些历史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增强文化素养。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