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0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03:36
教鞭:字面意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用来指示或强调的黑板或白板上的工具,通常是一根细长的棍子,有时带有金属尖端或橡胶头,以防止刮伤表面。基本含义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辅助工具,用于指导学生的注意力和强调教学内容。
教鞭一词源于中文,直接反映了其功能和用途。在历史上,教鞭的形式和材质有所变化,从简单的木棍到现代的金属或塑料制品,但其基本功能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教鞭常与教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权威。在社会背景中,教鞭的使用也反映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进步。
教鞭可能引起人们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对教师的尊敬,或是对学*过程的怀念。它也可能与纪律和秩序的观念相关联。
在我的学生时代,教鞭是课堂上常见的工具,老师用它来强调重点,也用它来维持课堂秩序。
在诗歌中,可以将教鞭比喻为知识的引导者,如:“教鞭轻轻一挥,知识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
教鞭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教室、黑板、教师的身影。听觉联想可能是教鞭敲击黑板的声音,或是教师用教鞭指示时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教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教鞭可能更多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教学中,它的使用可能不如在亚洲文化中普遍。
教鞭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教学工具,也承载了教育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和社会的变迁。
1.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2.
【鞭】
(形声。从革,便声。本义:皮制的马鞭)。
同本义 泛指鞭子。
【引证】
《说文》-鞭,驱也。 、 《国语·晋语》-其左执鞭弭。 、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乐府诗集·木兰诗》-北市买长鞭。 、 唐·李白《赠友人》-骏马不劳鞭。
【组词】
鞭影、 鞭镫、 鞭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