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6:21
“木刻符契”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的一种记录方式。字面意思是通过在木头上刻画符号或文字来记录信息或契约。这种做法在古代**、日本等地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没有纸张或纸张昂贵的时代,木刻符契成为一种重要的记录和保存信息的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木刻符契”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增强历史感和文化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考古学或文物保护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木简、木牍、木版文书 反义词:纸质文书、电子文档
“木刻符契”一词源于古代的记录方式,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这种记录方式逐渐被淘汰。但在某些地区和文化中,木刻符契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古代,木刻符契常用于记录土地所有权、债务关系等重要信息,具有法律效力。这种记录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
“木刻符契”给人一种古老、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社会的简朴和严谨。它也让人思考信息记录方式的演变和技术的进步。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看到过一些木刻符契的展品,它们让我对古代的记录方式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木刻符契”作为一种象征,代表历史的痕迹和时间的流逝:
岁月如刀,刻下木契,
历史的痕迹,深深刻记。
时光流转,木纹依旧,
古老的智慧,代代相传。
想象一块古老的木板上刻着深深的符号,伴随着木头的香气和刻刀的声音,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古代工匠的技艺和专注。
在日本的考古学中,也有类似的木刻记录方式,称为“木简”,它们在形式和用途上与**的木刻符契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木刻符契”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记录方式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历史价值。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3.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
4.
【契】
楔子。 同: 楔
【引证】
《齐民要术》-从批契系(或作“继”)腰曳之。
人名。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