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3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30:29
词汇“土桴”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土桴”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土桴”的字面意思是指用土制成的桴,桴是指古代的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通常是用木材制成的,用于渡河或作为桥梁。而“土桴”则是用土堆砌而成的临时桥梁或渡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土桴”可能出现在描述战争、迁徙或自然灾害等场景中,用以表达人们在困难时期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考古学、历史学或文学研究的专业领域。
同义词:土桥、土堤 反义词:木桴、石桥(这些词汇表示用其他材料制成的桥梁或渡口)
“土桴”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
在古代,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人们常常需要就地取材,用土桴这样的临时设施来解决交通问题。这种做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存智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到“土桴”,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简朴生活和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不拔。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朴和坚韧的情感色彩。
由于“土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土桴”来描绘士兵们如何在战场上迅速搭建起临时桥梁,以展现他们的机智和勇敢。
想象一下,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们用铁锹和土堆砌起一座土桴,伴随着铁器的敲击声和士兵们的呼喊声,这个场景可以带来一种紧张和充满活力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临时交通设施,但由于材料和技术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
“土桴”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创新和适应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桴】
(形声。从木,孚(fú)声。本义:房屋的二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桴,栋名。 、 《尔雅·释宫》。注:“屋稳。”-栋谓之桴。 、 《字林》。按,凡五架屋,正中曰栋,亦曰阿,次曰俘,亦曰梁。-桴,极也。 、 何晏《景福殿赋》。注:“重栋也。”-重桴乃饰。 、 东汉·班固《西都赋》-荷栋柎而高骧。
【组词】
桴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