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0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09:26
“甲胄生虮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盔甲上长满了虱子和虮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争频繁,士兵长期穿戴盔甲,以至于盔甲上生出了虱子和虮子,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如古代诗词或历史记载中。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战争或军事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具体描述某一时期的战争状况。
同义词:兵荒马乱、战火连天
反义词:和平盛世、安居乐业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当时士兵长期穿戴盔甲,由于缺乏清洁和更换,盔甲上容易生出虱子和虮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被视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士兵的牺牲和苦难常常被强调。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负面看法,以及对士兵的同情和尊重。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代价。
在讨论历史战争时,我曾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士兵的艰辛,以此来强调战争的残酷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战火连天夜未央,
甲胄生虮虱满裳。
英雄血洒沙场土,
千古悲歌泪两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士兵穿戴盔甲,盔甲上生满虱子和虮子的画面,给人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感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壮的音乐,如古筝或二胡的曲调,来增强这种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不太常见,但也有类似的比喻,如西方文化中的“战争的阴影”或“战争的创伤”,用来描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
“甲胄生虮虱”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它在文学和历史讨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战争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自陛下十五年起义图霸,为雪家仇国耻,甲胄生虮虱,黎人困输挽。
1.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2.
【胄】
(形声。“胄”古有两个字。小篆字形从肉,由声。本义:头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胄,兜鍪也。从月,由声。 、 《易·说卦》-离为甲胄。 、 《书·伪说命》-惟甲胄起戎。 、 《诗·鲁颂·閟宫》-贝胄朱綅。 、 《礼记·曲礼》-献甲者执胄。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 、 《荀子·议兵》-冠軸(胄)带剑。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铠胄皆镔铁。
【组词】
甲胄
3.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4.
【虮】
虮子,即虱卵,虱的卵。
【引证】
《淮南子·虮虱》-牛马之气蒸,生虮虱。
【组词】
虮子、 虮虱、 虮肝
酒面上的浮沫。
【引证】
《晋书》-浮虮星沸,飞华萍接。
5.
【虱】
侧身;置身。
【引证】
唐·韩愈《泷吏》-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