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6:46
词汇“委国听令”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较为古雅或特定语境下的表达。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委国听令”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权将自身的决策权或指挥权委托给另一个国家或政权,听从其命令或指导。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政治语境中。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古代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特别是在战争或联盟的情况下。在口语或日常交流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有所涉及。
由于“委国听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如古代**的诸侯国关系,或者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某些联盟形式,这个词汇可能有所体现。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无奈或被动的情感色彩,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国家或政权在某种程度上的屈从或依赖。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国际政治时,可能会被提及。
在创作中,可以将“委国听令”用于描述一个角色或团体在某种压力下的选择,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结合历史剧或纪录片中的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submit to”或“rely on”,但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委国听令”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历史上国家间复杂的关系和互动。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国际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的词汇量和表达的丰富性。
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
魏王惧,遣使谢罪,亦使太子增为质于秦,~,自此六国,俱宾服于秦。
1.
【委】
(会意。从女,从禾。“女”表顺随,“禾”表委曲。本义:曲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委随犹委蛇。-委,委随也。 、 《史记·天官书》-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
【组词】
委折、 委注、 委宛、 委纡、 委延、 委坠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4.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