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7:52
词汇“瑕不搑瑜”并非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或常用词汇,它可能是由“瑕不掩瑜”这一成语演变而来,但并不存在于标准汉语词汇中。因此,我将基于“瑕不掩瑜”来进行分析。
“瑕不掩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玉上的小斑点不会掩盖玉石本身的光彩。基本含义是指小的缺点或瑕疵不会掩盖整体的优点或价值。
“瑕不掩瑜”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原意是指玉上的瑕疵不会掩盖玉的光彩,后来引申为人的缺点不会掩盖其优点。
在传统文化中,玉石象征着美好和高贵,因此“瑕不掩瑜”也体现了人对于事物整体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于小瑕疵的宽容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鼓励人们看到事物的整体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小的不足。
在评价学生作业或同事工作时,我常使用“瑕不掩瑜”来强调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即使存在一些小错误,也不应忽视他们的主要贡献。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虽有微瑕,不掩其瑜,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虽有云翳,光芒依旧。”
想象一块精美的玉石,虽然有小瑕疵,但整体依然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这种视觉形象与“瑕不掩瑜”的含义相契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good outweighs the bad”,强调好的方面超过了不好的方面。
“瑕不掩瑜”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有全面的视角,不应过分放大小的缺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宽容和客观性。
1.
【瑕】
(形声。从玉,叚(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瑕,玉小赤也。 、 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赤瑕驳榮。 、 左思《蜀都赋》-江珠瑕英。 、 《考工记·弓人》-深瑕而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
【组词】
瑕适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搑】 撞;刺。
4.
【瑜】
(形声。从玉,俞声。本义:美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瑾瑜,美玉也。 、 《礼记·玉藻》-世子佩瑜玉。 、 《淮南子·缪称》-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也。
【组词】
瑜玉、 瑜珉、 瑜珥、 瑜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