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2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23:12
“举鼎拔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举起沉重的鼎,拔起高大的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力量极大,或者比喻做事情的能力极强,能够克服极大的困难。
在文学作品中,“举鼎拔山”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非凡力量和气概,如古代武将或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的能力或成就,尤其是在体育、工作或学*中表现出色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体育科学或工程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极限力量或技术突破。
“举鼎拔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如《史记》中记载的项羽举鼎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比喻人的超凡能力和巨大成就。
在**文化中,力量和勇气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因此,“举鼎拔山”这个成语在描述英雄人物或伟大成就时,常常带有强烈的正面情感和赞美的意味。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钦佩。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能够创造奇迹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体育比赛中看到一位举重**员举起了超出常人想象的重物,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举鼎拔山”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意志如钢铁,举鼎拔山,无畏无惧,照亮前行的道路。”
想象一位古代英雄在战场上举起巨大的鼎,背景音乐是激昂的战鼓声,这样的场景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ve mountains”(移山),用来形容极大的努力和决心,但“举鼎拔山”更强调力量和实际的物理能力。
“举鼎拔山”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超凡的力量,也象征着克服巨大困难的决心和能力。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比喻,能够丰富我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
3.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