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3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33:28
丝绦:丝绦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由丝线编织成的带子或绳子。它通常指的是一种柔软、细腻、光滑的装饰性带子,常用于服饰、饰品或其他装饰用途。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丝绦常被用来形容细腻、柔美的物品,如“她腰间系着一条精致的丝绦,随风轻轻飘动。”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丝绦可能不常被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形容某些物品的质地或外观,如“这条领带摸起来像丝绦一样柔软。”
专业领域:在服装设计或纺织品领域,丝绦可能被用来指代特定类型的编织带子,用于装饰或固定衣物。
同义词:丝带、绸带、缎带
反义词:绳索、皮带
词源:丝绦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丝”指丝线,“绦”指编织的带子。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绦的用途和形式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和装饰性质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丝绦常用于服饰和礼仪场合,如汉服、宫廷服饰等,象征着高贵和优雅。
情感反应:丝绦给人以柔美、精致、高贵的印象,常与优雅的服饰和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联想: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华丽服饰,或是现代婚礼上的精致装饰。
在参观故宫时,我注意到许多古代服饰上都装饰有精美的丝绦,这些细节增添了服饰的历史感和艺术价值。
诗歌:
春风拂过柳丝绦,
细雨轻吻花瓣娇。
一抹嫣红映眼眸,
人间四月芳菲绕。
视觉:想象一条淡蓝色的丝绦随风飘扬,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映成趣。
听觉:联想到风吹过丝绦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或是丝绦在舞蹈中轻轻摆动的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装饰性带子可能被称为“ribbon”,但其材质和用途可能有所不同。
总结:丝绦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物品,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反思: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词汇在表达情感和美学观念中的重要作用。
1.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
2.
【绦】
(形声。从糸(mì),条声。或从糸,攸(yōu)声。本义:用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 同本义。
【引证】
杜甫《画鹰》-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组词】
玉绦环;彩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