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0:0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0:09:26
放虎遗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走**,留下祸患”。基本含义是指放走了危险的事物或人,给自己或他人留下后患,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严重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放虎遗患 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一时的心软或疏忽,导致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警告他人不要轻易放过潜在的威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分析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因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而导致的长期后果。
同义词:养虎遗患、纵虎归山
反义词: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放虎遗患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寓言故事和历史,强调了对潜在威胁的处理必须彻底,否则后患无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预防和彻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在文化中,放虎遗患** 反映了人们对后果的深刻认识和对预防措施的重视。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警惕潜在的危险,不可因小失大。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全面考虑,不可因一时的疏忽或心软而留下后患。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一次不小心的疏忽,导致后续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放虎遗患 的含义,提醒我在做决策时要更加谨慎。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心自宽,
放虎遗患悔莫及。
一念之差成千古恨,
慎思慎行方为真。
想象一幅画面:一只被放回山林,它的眼神中透露出复仇的火焰。这样的画面让人联想到放虎遗患** 的严重后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et the sleeping dogs lie",意思是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放虎遗患 的彻底解决问题有所不同。
放虎遗患 这个成语强调了预防和彻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在决策时考虑长远后果,不可因小失大。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3.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4.
【患】
(形声。从心,毌guàn)声。“串”即“毌”(贯)字。本义:担忧,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患,忧也。 、 《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 《春秋·繁露》-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 、 《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 、 《世说新语·自新》-患志之不立。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何患不能。
【组词】
患累、 患御、 患忧、 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