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5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58:31
“放荡驰纵”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任意妄为。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缺乏自制力,过于自由散漫,不遵循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
在文学作品中,“放荡驰纵”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被描述为有时放荡不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贬义,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不检点。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状态。
同义词:放纵、放肆、任性、不羁 反义词:自律、克制、规矩、拘谨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差异,如“放纵”可能更侧重于对欲望的纵容,而“放荡驰纵”则更强调行为的自由和不受约束。
“放荡驰纵”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对行为规范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自由与约束的不同理解。
在**传统文化中,“放荡驰纵”往往被视为负面行为,与儒家强调的“礼”和“节”相悖。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这个词汇的负面色彩有所减弱,有时甚至被用来赞美个性的自由表达。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对不负责任和道德沦丧的担忧。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追求自由生活方式的朋友或自己曾经的某个阶段。
在诗歌中,可以将“放荡驰纵”用来形容风的自由,如:“风,放荡驰纵于无垠的天际,携带着远方的故事。”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广阔的草原或无边的海洋,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自由奔放的音乐,如爵士乐或摇滚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ld and free”或“unbridled”,它们在意义上与“放荡驰纵”相似,但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放荡驰纵”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对自由与约束的不同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荡】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同本义。
【引证】
班固《西都赋》-荡亡秦之毒螫。
3.
【驰】
(形声。从马,也声。本义:车马疾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驰,大驱也。 、 《诗·唐风·山有枢》-弗驰弗驱。 、 《左传·宣公十二年》-车驰卒奔。 、 《孟子·滕文公上》-好驰马试剑。 、 《左传·昭公十七年》-啬夫驰。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
【纵】
(形声。从糸(mì),从声。本义:松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纵,缓也。 、 《南齐书》-蓬发施纵,无形仪,不治家业。
【组词】
纵缓、 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