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2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24:27
“不作声”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不发出声音,不说话。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保持沉默,不表达意见或情感。
“不作声”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不+作声”体现了汉语的否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所变化。
在中国文化中,“不作声”有时被视为一种智慧或策略,尤其是在面对冲突或不确定情况时。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过度使用“不作声”可能被视为缺乏责任或勇气。
“不作声”可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如紧张、好奇或同情。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沉默的力量,也可能让人感到沟通的障碍。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团队讨论中选择“不作声”,因为我意识到我的意见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不作声”有时是一种有效的沟通策略。
在诗歌中,“不作声”可以用来描绘夜晚的宁静:
夜幕低垂,星辰不作声, 月光洒落,静谧如梦。
“不作声”可能让人联想到寂静的森林或深夜的街道,没有声音,只有宁静和深邃。
在英语中,“不作声”可以对应为“silent”或“keep quiet”,但其使用和文化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保持沉默有时被视为缺乏参与或兴趣。
“不作声”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文化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3.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1. 【作声】 谓开口说话; 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