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5:2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5:21:44
唇焦舌敝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唇干裂,舌头破损。基本含义是指说话过多,导致口干舌燥,形容说话非常辛苦或争论激烈。
唇焦舌敝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唇焦舌敝,不足以喻。”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辩论或劝说的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辩论和劝说是重要的社交技能。唇焦舌敝**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言辞能力的重视,以及在争论中坚持己见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辛苦和坚持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说服他人或表达自己观点而不懈努力的人。它也让人感受到争论的激烈和言辞的辛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销售人员为了说服客户购买产品而唇焦舌敝,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订单。
在诗歌中,可以将 唇焦舌敝 融入描述辩论或劝说的场景,如:
唇焦舌敝不言弃,
辩论场上显真知。
言辞激烈如烈火,
终将真理照亮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辩论或演讲时的形象,嘴唇干裂,眼神坚定。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烈的辩论声和观众的掌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alk oneself hoarse" 或 "exhaust one's voice",但这些表达没有 唇焦舌敝 那么形象和富有文化内涵。
唇焦舌敝 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述了说话的辛苦,也反映了言辞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文化深度。
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菲亚又往各自村落,逢人说项,~,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来月。
1.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2.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3.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4.
【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敝,一曰败衣。 、 《礼记·缁衣》。郑训败衣。-苟有衣必见其敝。 、 《孙子·谋攻》-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组词】
敝鼓丧豚、 敝帷不弃、 敝衣
疲惫,困乏,衰败。
【引证】
《左传·襄公九年》。注:“疲也。”-还师以敝楚。 、 《史记·乐书》-土敝则草木不长。 、 《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汉书·张敞传》-吏民凋敝。
【组词】
敝卒、 敝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