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4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40:06
唇干口燥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唇干燥,口渴难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说话过多或者长时间没有喝水导致的口渴和不适。
唇干口燥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唇干”和“口燥”两个词组合而成,描述的是一种生理状态。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用以描述因缺水或说话过多而感到的不适。
在文化中,保持身体水分平衡被视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唇干口燥** 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提醒人们注意饮水,尤其是在干燥或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不适感。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炎热的夏日、长时间的演讲或辩论,以及对水分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在长时间说话或工作后感到的口渴和不适。例如,在一次长时间的会议后,我会说:“我今天说了太多话,现在唇干口燥的。”
在诗歌中,可以将唇干口燥 融入描述夏日炎热的场景:
炎炎夏日,烈日当空, 行人唇干口燥,步履匆匆。 渴望一缕清风,一杯甘泉, 解我心中燥热,润我唇间干涸。
视觉上,唇干口燥 可能让人联想到干燥的沙漠、炎热的夏日或干裂的土地。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干燥的沙沙声或口渴时的咕噜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arched lips and dry mouth",用来描述类似的状态。不同文化中,对于口渴和水分补充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个生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唇干口燥 这个成语简洁地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生理状态,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还能提醒我们关注身体健康,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或长时间说话后注意补充水分。
1.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2.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3.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4.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