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1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18:12
“咬春”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春天时咬食新鲜的蔬菜或水果,尤其是指在立春这一天吃生菜、萝卜等食物,以示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个*俗在**的一些地区流传,尤其是在北方,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驱邪避疫,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在文学作品中,“咬春”可能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喜悦心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被用来描述具体的*俗活动。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文化研究中,“咬春”可能被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同义词:迎春、接春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但可以从意义上找到相对的概念,如“避春”(避免春天的到来)。
“咬春”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咬”和“春”两个字组成,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历史演变中,这个*俗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和目的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春天被视为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咬春”这个俗体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祈愿。在社会背景中,这个*俗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幸福的追求。
“咬春”这个词汇给人带来一种温馨和喜悦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春天的生机和家庭的团聚。它影响着人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每年立春时,家人都会一起准备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进行咬春的仪式,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俗的延续,也是家庭情感交流的时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咬春”: 春风拂面笑开颜, 家家户户咬春忙。 生菜萝卜口中嚼, 祈愿新年福满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新鲜的蔬菜,脸上洋溢着笑容。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家人之间的欢声笑语和蔬菜清脆的咀嚼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咬春”的*俗,但许多文化都有庆祝春天到来的传统,如西方的复活节彩蛋和日本的樱花节。
通过对“咬春”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传统俗的体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咬】
(形声。从口,交声。《说文》本从“齿”。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同本义。
【引证】
《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易子而咬。
【组词】
咬姜呷醋、 咬牙关、 咬瓦、 咬定牙根、 咬钉嚼铁
2.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组词】
春归、 春闱、 春蚕、 春事、 春人、 春试、 春忙、 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