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4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49:37
权臣:指在君主制国家中,拥有极大权力的大臣或官员,通常能够左右朝政,甚至有时能够影响君主的决策。权臣往往因其政治手腕、家族背景或特殊地位而获得权力。
权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权”指权力,“臣”指臣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权臣的概念逐渐固定,特指那些在朝廷中拥有极大权力的大臣。
在中国历史上,权臣往往与皇权斗争、政治腐败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如秦朝的李斯、汉朝的王莽、唐朝的李林甫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权臣。
权臣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权力滥用、政治阴谋和腐败。在现代社会,权臣也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滥用职权、损害公共利益的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权臣的概念可以用来分析和批评那些在组织或公司中滥用权力、操纵决策的人物。
在诗歌中,权臣可以被描绘为操纵命运的巨手,如:
权臣之手,翻云覆雨,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权臣的形象往往与古代宫廷、朝堂、官服等视觉元素联系在一起。在音乐中,权臣的主题可能与紧张、阴谋的旋律相匹配。
在西方历史中,类似的概念有“ Regent”(摄政王)或“Prime Minister”(首相),他们在君主无法执政时或拥有极大权力时,扮演类似权臣的角色。
权臣作为一个历史和政治概念,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也提供了对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反思。了解权臣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政治现象,并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词汇。
1.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