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9:5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9:52:56
投杼之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投掷梭子时的疑虑”,源自《战国策·齐策二》中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在孟尝君被废黜时,用计谋帮助孟尝君复位。其中,冯谖用“投杼之疑”来形容齐国人对孟尝君的怀疑,就像织布时投掷梭子那样频繁和自然。因此,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频繁的疑虑或误解。
在文学作品中,投杼之疑 常用来形容人物之间的猜疑或不信任,尤其是在政治或人际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中,它可能被用来分析历史**或政治动态中的猜疑因素。
投杼之疑 的词源直接来自《战国策》中的故事,其使用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可能因为其较为文雅和专业。
在传统文化中,投杼之疑** 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不信任和猜疑,这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尤为常见。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成语,强调了沟通和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不信任和猜疑。在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
在现实生活中,投杼之疑 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因为缺乏信任而导致的误解或冲突,例如在家庭、工作或社交场合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人心如织,投杼之疑频, 信任难寻,猜疑常伴。
在视觉上,投杼之疑 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织布的场景,以及那种频繁的动作。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织布机的声音,以及那种重复和机械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uspicion without end" 或 "constant doubt",但这些表达没有投杼之疑 那样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投杼之疑 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人际关系中的猜疑,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在现代社会,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
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所以益明之耳。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1.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2.
【杼】
(形声。从木,予声。本义:织布机的梭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以梭为之。-杼,机之持纬者。 、 《诗·小雅·大东》-杼柚其空。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 、 《战国策》-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组词】
杼柚、 杼梭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