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4:45
国仇 的字面意思是指国家之间的仇恨或敌意,通常源于历史上的战争、冲突或其他严重的外交**。这个词汇强调了国家层面的敌对情绪,而非个人或团体之间的恩怨。
在文学中,“国仇”常被用来描绘宏大的历史背景,如战争小说或历史剧,用以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深度。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历史学,“国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分析国家间的长期敌对关系。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国恨”更侧重于仇恨的情感,而“国敌”则更侧重于敌对的状态。
“国仇”一词源于汉语,由“国”和“仇”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仇”字已有敌对、仇恨的含义,与“国”结合后,形成了表示国家间仇恨的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国仇”常常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抗日战争期间,这个词汇被广泛使用,用以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感和抗战意志。
提到“国仇”,我联想到的是历史的沉重和民族的坚韧。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悲壮的情感,让人思考和平的宝贵和历史的教训。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国仇”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这个词汇常常出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仇”:
在那遥远的年代,
国仇如山,压在心间,
英雄的血,染红了大地,
只为那一份和平的誓言。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城墙上,战旗飘扬,士兵们的眼神坚定而悲壮。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号角和鼓声,营造出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national enmity”或“state feud”,但这些词汇在日常使用中并不常见,更多出现在学术或政治讨论中。
通过对“国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历史和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和动态。这个词汇不仅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重要工具。在未来的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这个词汇,以传达准确和深刻的信息。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