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6:15
“拔赵帜立赤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拔掉赵国的旗帜,插上红色的旗帜。这个成语比喻在竞争中取代对方,取得胜利。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政治、军事或商业竞争中取得胜利,取代对手。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在任何形式的竞争中获胜。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战略或政治分析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或国家如何取代另一个组织或国家的位置。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赵军,拔掉赵国的旗帜,插上自己的红色旗帜,以此象征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竞争场景中。
在**文化中,红色象征着胜利和喜庆,因此“拔赵帜立赤帜”不仅代表了物理上的胜利,也象征着精神和文化上的胜利。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努力奋斗后取得的成功和胜利。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在面对挑战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拔赵帜立赤帜,风中飘扬胜利歌。”
想象一场古代战场上的胜利场景,旗帜在风中飘扬,战鼓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ize the day”或“take the crown”,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表达了取得胜利和主导地位的意思。
“拔赵帜立赤帜”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胜利,也象征着精神和文化上的胜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见“拔赵帜易汉帜”。
惜伪古文罅漏太多,弥缝匪易,虽盛气强词,仍不能~也。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1.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2.
【赵】
(形声。从走,肖声。本义:快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趙,趋趙也。 、 《广雅》-趙,及也。 、 《穆天子传》。郭璞注:“赵,犹超腾。”-天子北征,赵行囗舍。
字亦作“踃”。
【引证】
傅毅《舞赋》-简惰跳踃般纷絮兮。 、 《埤仓》-踃,跳也。字之作逍。
3.
【帜】
(形声。从巾,只(戠zhí)声。本义:旗帜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帜,旌旗之属。 、 《墨子》-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 、 《通俗文》-私记曰帜。 、 《史记·淮阴侯列传》-拔赵帜,立汉赤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树帜曰。
4.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
5.
【赤】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赤,南方色也。 、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 《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其色赤。 、 《书·顾命》。郑注:“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赤刀。 、 《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 《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困于赤绂。 、 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日上,正赤如丹。
6.
【帜】
(形声。从巾,只(戠zhí)声。本义:旗帜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帜,旌旗之属。 、 《墨子》-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 、 《通俗文》-私记曰帜。 、 《史记·淮阴侯列传》-拔赵帜,立汉赤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树帜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