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5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51:44
先民: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早期的居民”或“古代的人民”。它通常用来指代在历史记载之前或早期历史时期的居民,特别是在没有详细历史记录的时期。
“先民”这个词源于汉语,由“先”和“民”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先”意味着“早期的”或“在前的”,而“民”指的是“人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使用和解释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先民”常常与对祖先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联系在一起。它强调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常用于教育和历史教育中,以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提到“先民”,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对过去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探索。这个词带有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情感,激发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和探索欲。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阅读过关于先民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我对人类历史的理解,也让我对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敬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先民”:
在时间的深处,先民的足迹
刻画在古老的石壁上,
他们的歌谣,随风飘扬,
穿越千年,至今回响。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先民围坐在篝火旁,他们的脸上映着火光,手中拿着粗糙的工具,耳边是森林的低语和火焰的噼啪声。
在英语中,“先民”可以对应为“ancestors”或“early inhabitants”,虽然这些词汇在某些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先民”更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早期和历史上的深远。
“先民”这个词在我对历史的理解和语言表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人类历史的深远,也激发了我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尊重。通过对这个词的学*和应用,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文化的传承。
1.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