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1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16:45
流亡:指个人或团体因政治、**或其他原因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或家乡,长期居住在国外或外地,通常是出于被迫而非自愿。
“流亡”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因罪被逐出京城,后来扩展到任何形式的被迫离开。在现代汉语中,其含义更加广泛,涵盖了政治、**等多种原因。
在许多文化中,流亡者往往被赋予英雄或悲剧人物的形象。例如,古希腊的奥德赛讲述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的流亡故事。
流亡往往引发同情和悲悯的情感,同时也可能激发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它让人联想到孤独、无家可归和不断寻找归属感的旅程。
个人经历中,流亡可能与家族历史、旅行经历或对国际新闻的关注相关。例如,了解家族中因战争流亡的故事,或目睹难民危机的报道。
在诗歌中,流亡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哲思:
在异乡的街头,我寻找着迷失的自我, 流亡的心,在每一处风景中流浪。
流亡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的旅行者、破旧的行李和遥远的国度。音乐如《流浪者之歌》也能唤起流亡的情感。
在英语中,“exile”与“流亡”相对应,但在拉丁语系中,如西班牙语的“exiliado”,其情感色彩可能更加强烈。
流亡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历史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上的离开,更触及了身份、归属和自由的深层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社会和人文现象。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