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4:10
“枯燥乏味”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某事物缺乏趣味性、刺激性或吸引力,使人感到无聊和不感兴趣。字面意思可以拆解为“枯燥”(dry and dull)和“乏味”(tasteless and uninteresting),两者结合强调了事物的无趣和单调。
“枯燥”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原指干燥无水,后引申为形容事物缺乏水分或活力。“乏味”则直接表达了缺乏味道或趣味。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形容词短语。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多样化和刺激性的体验,因此“枯燥乏味”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现象或事物。在教育、娱乐和工作中,避免“枯燥乏味”是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枯燥乏味”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无聊、厌倦和逃避。它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使人在面对这类事物时感到疲惫和无力。
在学生时代,我曾参加过一次长达三小时的讲座,内容枯燥乏味,让我几乎无法坚持到最后。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枯燥乏味”的实际感受,并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枯燥乏味的世界里, 我寻找着一丝色彩, 哪怕是最微弱的闪光, 也足以点亮我的心灵。”
在英语中,“枯燥乏味”可以对应为“boring”或“dull”。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同样用来描述缺乏趣味和刺激性的事物,但其使用频率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枯燥乏味”是一个常用的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缺乏趣味和吸引力的事物。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准确传达人们对无趣事物的感受。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一个人开车真是枯燥乏味。如果润生在旁边坐着,他们还能说点什么。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
3.
【乏】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
【引证】
《说文》。按,容也。从反正,推事。受矢者为正,避矢者为乏。-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 《仪礼·大射仪》-凡乏用革。 、 《仪礼·乡射礼》。注:“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乏参侯道。
无功伏安,电抗性伏安单位。
4.
【味】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味,滋味也。 、 《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 、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 、 《吕氏春秋·察今》-一镬之味。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其味皆苦。 、 、
【组词】
味如嚼蜡、 入味、 味口、 味欲、 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