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2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27:39
“拈周试晬”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拈”、“周”、“试”、“晬”。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挑选一周的时间进行尝试性的测试。其中,“拈”意为挑选,“周”指一周,“试”为尝试,“晬”则是指短暂的时间。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短时间内进行尝试性的活动或测试。
在文学作品中,“拈周试晬”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尝试新事物或挑战自我。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教育或管理,可能会用来描述短期内的试点项目或实验。
“拈周试晬”这个成语可能源自古代对时间管理的实践,特别是在教育和行政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扩大,但其核心意义——在短时间内进行尝试——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时间和效率常常被高度重视。因此,“拈周试晬”这个成语反映了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有效尝试的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积极尝试和探索的感觉,鼓励人们在面对新挑战时勇于尝试,不畏惧失败。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学新技能时使用“拈周试晬”的方法,通过一周的时间来评估自己是否适合继续深入学。
在诗歌中,可以将“拈周试晬”融入描述探索和尝试的诗句中,如:“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拈周试晬,寻找那未知的宝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实验室中忙碌,尝试新实验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实验室中仪器运作的声音,象征着尝试和探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ial run”或“pilot test”,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尝试的概念。
“拈周试晬”这个成语强调了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尝试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拈】
(形声。从手,占声。本义:用指取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拈,揶也。 、 《广雅》-拈,持也。 、 《列子·汤问》。注:“拈,指取物也。”-女何蚩而三招子。 、 《三国演义》-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
【组词】
拈毫、 拈团儿、 拈撮、 拈周试晬、 拈酒
2.
【周】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周,密也。 、 《国语·鲁语》-忠信为周。 、 《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自周有终。 、 《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人不可不周。 、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 《孙子·谋政》-辅周则国必强。 、 唐·韩愈《原毁》-责己也重以周。
【组词】
周悉、 计划不周;周谋、 周严、 周谨、 周虑
3.
【试】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试,用也。 、 《虞书》-明试以功。 、 《书·盘庚》-今予将试以汝迁。 、 《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 、 《论语》-吾不试。 、 《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五刑不用。
【组词】
试兵
4.
【晬】
周年。又特指婴儿周岁或满百日。
【引证】
《清史稿》-李家生子,方晬,而丧失。
【组词】
试晬、 晬日
一周时。即一昼夜。
【引证】
《灵枢·上隔》-下膈者,食晬时乃出。
【组词】
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