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1:0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1:02:06
志愿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自愿、主动地做出某种选择或承诺,通常不涉及强制或报酬。它可以指个人在社会服务、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的自愿行为。
“志愿”一词源于汉语,由“志”和“愿”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志”指意愿或决心,“愿”指愿望或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愿”逐渐演变成指代自愿行为的词汇。
在**文化中,“志愿”常与奉献、无私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在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中,志愿者的角色被高度赞扬,体现了社会和谐与公民责任感。
“志愿”这个词给人带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形象。它鼓励人们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提升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期间,我曾志愿参与支教项目,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支持。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在诗歌中,“志愿”可以这样使用:
志愿如星辰,照亮夜行的路, 无私的奉献,温暖人心的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他们的笑脸和忙碌的身影传递出温暖和希望。在音乐中,可以选择轻快、鼓舞人心的旋律,表达志愿者的积极和热情。
在英语中,“志愿”对应的词汇是“volunteer”,在不同文化中,志愿者的工作和意义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自愿和无私的特质。
“志愿”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个人选择和意愿,还代表了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通过学和使用“志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并鼓励自己积极参与其中。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愿】
(形声。从页(xié),原声。古时“愿、願”各有本义。“愿”义为谨慎,“願”义为“大头”) 谨慎;老实,质朴。
【引证】
《说文》-愿,谨也。 、 《周书·谥法》-思厚不爽曰愿。 、 《韩非子·诡使》-无利于上谓之愿。 、 《书·皋谟》。郑注:“谓容貌恭正。”-愿而恭。 、 《考工记·弓人》-则莫能以愿中。 、 《周礼·大司寇》-上愿纠暴。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组词】
愿恭、 愿款、 愿法、 愿敏、 愿婉、 愿懿、 愿民
大头。
【引证】
《说文》-願,大头也。从頁,原声。宋公孙願绎字硕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