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1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10:35
词汇“[侻言]”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似乎没有确切的定义和广泛的使用记录。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定义和可能的语境来进行分析。
假设“侻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可能的意思是“轻率的言论”或“不慎重的说话”。
由于“侻言”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如果假设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可能源自对言论态度的描述。
在重视言谈举止的文化中,侻言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不成熟的表现。
提到“侻言”,可能会联想到不负责任、轻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说话不经大脑,这时可以用“侻言”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星辰闪烁,勿让侻言,扰了这宁静。”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而无顾忌地说话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嘈杂而无序的对话声。
由于“侻言”不是一个通用词汇,难以进行跨文化比较。
尽管“侻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醒我们在言谈中应保持谨慎和责任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傥】
(形声。从人,党声。本义: 洒脱不拘,不拘于俗)。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注:“无行检也。”-赞陈汤傥荡。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
【组词】
倜傥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