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3:21
时区是指地球上根据经线将地球表面划分为24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时间基于其中心经线上的地方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大约跨15度经度,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时区”一词源于对地球自转和经线的科学认识。19世纪末,随着国际电报和铁路的发展,全球标准化时间的需要变得迫切,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上,确定了全球时区的划分。
时区的概念在现代全球化社会中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国际贸易和通信,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跨国工作、学习和旅行。
时区可能让人联想到距离和分离,也可能象征着全球化的连通性和多样性。它可能带来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可能激发对探索和连接的渴望。
在跨国旅行中,我经常需要调整手表以适应新的时区,这种体验让我更加意识到地球的广阔和时间的相对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时区比喻为人生阶段的划分,每个时区代表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经历。
时区的概念可以与世界地图上的经线相对应,通过视觉艺术作品展示全球时间的分布。听觉上,可以想象不同时区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全球共鸣的旋律。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time zone”、法语的“fuseau horaire”和中文的“时区”,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全球时间划分的概念。
时区不仅是地理和天文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全球化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时间感知、生活方式和国际交流,是连接世界各地人们的无形纽带。通过学习和理解时区,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全球化的便利。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区】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品在匚中。“品”表示许多物品。“匚”(fāng),盛物的器具。本义:收藏)。
隐匿。
【引证】
《说文》-区,踦区,藏匿也。 、 《左传·昭公七年》-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