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7:43
词汇“去天尺五”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去天尺五”字面意思是距离天空只有五尺,形容山峰极高,几乎可以触碰到天空。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极其高远或难以企及。
“去天尺五”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作品中,后来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高远的固定表达。
在**文化中,高山常被赋予崇高、神圣的象征意义,因此“去天尺五”也常用来象征崇高的理想或目标。
这个词汇给人以壮丽、崇高的感觉,激发人们对高远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追求某个高远目标时的坚持和努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去天尺五的山巅,云雾缭绕,我的心随风飘扬,追寻那遥不可及的梦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云雾缭绕,给人以壮丽的感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宏伟的音乐,如交响乐,来增强这种高远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高远的事物,如英语中的“sky-high”。
“去天尺五”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含文化内涵,是汉语中形容高远目标的优美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城南韦杜,去天五尺。
泠然棹入川流,~。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尺】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引证】
《说文》-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
4.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