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9:15
“望风而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看到敌人的影子或迹象就立刻逃跑。基本含义是指在面对危险或不利情况时,没有勇气抵抗,而是选择迅速逃离。
“望风而逃”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战争中士兵看到敌军迹象就逃跑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逃避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和坚韧是被推崇的品质,而“望风而逃”则被视为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胆小、懦弱和不负责任。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人的评价,尤其是在需要勇气和决断的场合。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在项目遇到困难时选择辞职,这种行为让我想到了“望风而逃”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将“望风而逃”融入描述战争或个人挑战的场景,如:
战鼓隆隆,烽火连天,
勇士们挺身而出,不畏艰险。
唯有一人,望风而逃,
留下孤影,在历史长河中黯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un for the hills”或“flee at the first sign of troub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似,都是形容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
“望风而逃”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人们对勇气和责任的价值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渊藻是萧衍骨肉至亲,必死无理,若克涪城,渊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将望风而去。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逃】
(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逃,亡也。 、 《庄子·外物》-许由逃之。 、 《韩非子·喻老》-恒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处于逃。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逃未及远。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脱身以逃。
【组词】
逃闪、 逃越、 逃生子、 逃犯、 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