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5:47
“啬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中。字面意思是指吝啬的人,即过分节俭、不愿花费的人。在古代社会,这个词通常带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过于吝啬、不愿分享或帮助他人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啬夫”常被用来塑造负面形象,如《左传》中就有对啬夫的描述,用以批评那些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节俭或吝啬的话题时,仍可能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可能会用更专业的术语来描述类似的行为或心理。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语境的不同,例如“吝啬鬼”可能带有更强烈的贬义,而“小气鬼”则可能更多用于口语中。
“啬夫”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啬”字意为节俭、吝啬,“夫”字则是一个名词后缀,表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节俭被视为美德,但过度节俭以至于吝啬则被视为负面品质。因此,“啬夫”这个词在古代社会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节俭、不顾他人的人。
提到“啬夫”,人们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过分节俭、不愿分享的人,这种形象通常带有负面情感,如厌恶或鄙视。这个词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节俭和慷慨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啬夫”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解或失望。例如,一个朋友在聚会上从不请客,总是找各种理由避免花钱。
在诗歌中,可以将“啬夫”作为一个象征,代表那些过分节俭、不愿分享的人:
啬夫之心,如铁如石,
金银满屋,却吝一文。
提到“啬夫”,可能会联想到一个紧握钱包、眉头紧锁的形象。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穿着破旧衣服、手里紧紧抓着钱包的人。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人们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嘲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概念也有对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miser”(守财奴),法语中的“avare”(吝啬鬼)。这些词汇在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负面含义。
“啬夫”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节俭和慷慨的看法。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在现代语境中恰当地使用相关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些古汉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啬】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来”是小麦,“回”(lǐng)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嗇)此字本训当为收谷,即穑之古文也。转注为爱濇之义,或借为濇。 、 《礼记·郊特牲》-腊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 、 《仪礼·觐礼》-啬夫承命。 、 《仪礼·夏小正》。按,重农事也。-王狩,啬人不从。 、 《仪礼·特牲礼》。注:“啬者,农力之成功。”-主人出,写啬于房。 、 《礼记·郊特牲礼》。疏:“种曰稼,敛曰啬。”-主先啬而祭司啬也。 、 《史记·殷本纪》-舍我啬事。 、 《仪礼·少牢礼》。注:“收敛曰啬。”-啬黍。 、 《汉书·成帝纪》-服田力啬。
【组词】
啬事、 啬夫、 啬黍
2.
【夫】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引证】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