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2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29:39
泣下沾襟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眼泪流下,沾湿了衣襟。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悲伤,以至于泪水无法控制,流到衣服上。
在文学作品中,泣下沾襟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巨大悲痛或失落时的情感反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深切悲伤的场合,如葬礼、失恋等,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情感或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同义词:泪流满面、悲痛欲绝、泪如雨下 反义词:喜笑颜开、欢天喜地、心花怒放
泣下沾襟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如诗词和戏剧,用以表达人物的深切悲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度悲伤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表达悲伤和哀悼的方式往往较为含蓄和内敛。泣下沾襟** 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强调情感的内化和深沉。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哀伤。它让我联想到失去亲人或朋友的痛苦,以及在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悲伤时,人们的无助和脆弱。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一位亲人的葬礼时,看到家人泣下沾襟,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情感深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独坐窗前,
忆往昔,泣下沾襟。
月光如水,抚慰心灵,
却难掩,那深深的哀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孤独的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泪水滑落,沾湿了衣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ears streaming down one's face" 或 "weeping uncontrollabl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情感的深度和强度是相似的。
泣下沾襟 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在面对巨大悲痛时的情感反应。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情感的传达。
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
昔季流子向风而鼓琴,听之者~。
1.
【泣】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赵策》-持其踵为之泣。 、 唐·杜甫《石壕吏》诗-如闻泣幽咽。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太监泣别。
【组词】
泣励、 泣詈、 泣血捶膺、 泣血、 泣别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沾】
古水名。
【引证】
《说文》-沾,沾水,出上党壶关东入淇。从水,占声。
淇水支流。源出山西省壶关县南赵掌尖老山南麓,东流入河南省,至鹤壁市西注入淇水。今上流建有弓上水库。
4.
【襟】
(形声。从衣,禁声。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
同本义。后指衣的前幅。
【引证】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泣下沾襟。
【组词】
襟袂、 襟带、 襟卫、 襟子、 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