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9:11
“溢言虚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言辞过于华丽而缺乏实质内容,即过分夸大其词,用华丽的语言掩盖事实的不足。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言辞的表面美与实际内容的空洞之间的对比。
在文学作品中,“溢言虚美”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追求文辞华丽而忽视内容深度的作品。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在专业领域,如批评学术论文时,也可以用这个词汇来指出文章虽然形式上看似严谨,但实际上缺乏实质性的研究或创新。
“溢言虚美”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言辞与内容关系的传统思考。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就有强调文以载道的思想,即文学作品应当既有形式美,也要有实质内容。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当承载道德和哲理。因此,“溢言虚美”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文学和社会言论的批判态度,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使用“溢言虚美”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带有一种批评或不满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光鲜但内在空洞的事物,提醒人们在欣赏或评价时要注重实质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演讲或文章,虽然听起来或看起来很吸引人,但深入思考后发现其内容并不扎实。这时,我们可以用“溢言虚美”来描述这种情况。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利用“溢言虚美”这个概念来构建角色或情节,例如描述一个只注重表面而不关心实质的反面角色,或者讲述一个通过华丽言辞掩盖真相的故事。
在视觉上,“溢言虚美”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装饰华丽但内容空洞的画作或雕塑。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那些旋律优美但歌词空洞的歌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style and no substance”,意指只有形式没有实质。这种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很常见,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言辞与内容关系的共同关注。
“溢言虚美”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评价或创作时,不仅要注重形式美,更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实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形成批判性思维,更好地辨别和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古人事君亲要于诚心,不敢溢言虚美,以滋天下后世之口实也。
1.
【溢】
(形声。从水,益声。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本义:水漫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溢,器满也。 、 《尔雅》-溢,盈也。 、 《广雅》。按,过满为溢。-溢,满也。 、 《考经·诸侯》-满而不溢。 、 《楚辞》-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 、 清·黄宗羲《原君》-溢于辞。
【组词】
溢决、 溢满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
4.
【美】
(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美,甘也。 、 《管子·五行》。注:“谓甘露醴泉之类也。”-然后天地之美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食必珍美。
【组词】
美酒;美甘甘、 美味、 美食